印度未来会是中国的威胁吗?
前不久的中印对峙已经平息了,但余波却还在扩散。此事刺激起一些中国人认真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未来印度真的会成为中国的一个威胁吗?
如果中国会被另一个新崛起的工业文明超越,这个潜在的替代者是谁?一个最可能想到的当然就是印度。所以,这个忧思其实已经萦绕了我很多年,最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越来越深入。有些问题慢慢释怀,但有些疑虑却越来越重。真正的问题是,由于中国人对印度了解普遍的缺乏,绝大多数人还是陷入在愤青式的思考上。所谓愤青式的思考就是遇到一切问题都是一个套路:
分析问题套路:亡我之心不死。美国——亡我之心不死;日本——亡我之心死;印度——亡我之心不死;越南——亡我之心不死。甚至俄罗斯——亡我之心不死......
战略分析套路: 必有一战。中美——必有一战;中日——必有一战;中印——必有一战......
机会把握套路:中国需要一战,为中华崛起祭旗。
制定策略套路:经济制裁。不与他做生意,不帮他搞建设,像美国那样很牛气地限制出口......
如果这样简单地分析解决问题,中国早被害死了。如果我们不能用真正科学的方法找到表面问题背后的真正原因,就不可能知道该如何有效地解决问题。
工业文明波浪模型带来的忧思
即使没有外界利用印度来制衡中国带来的风波,这个疑虑也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当我在《生态社会人口论》一书中清楚研究完工业文明的波浪模型之后,可以说是喜忧参半。喜的是,工业文明和科学文明从地中海东部发育成熟后,沿着地中海由东向西,像波浪一样依次传递,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现在其中心传到中国,那的确是天意。忧的是,这个波浪模型如果一直成立的话,未来总有一天它将离开中国,继续向西传递。是否会有下一个崛起的国家最终从中国接过工业文明引领者的火炬?是否真的就像国家总统一样,无论以什么方式当上,刚一当上遇到的问题就是最终都有离任的那一天?
如果客观规律真的是不可抗拒的,我们也不必杞人忧天,但有一些可以有所作为的事情是:我们怎么样做才能更充分地享受这个千年难遇的历史机遇?当工业文明的波峰已经处在中国时,我们可以做到如下这些:
成就更加辉煌一些。
波峰在中国停留的时间更长一些。长到多少呢?当然是接近永远最好。
就算未来波峰离开中国,中国也不能像“欧猪国家”那样衰落到近乎要饭的程度。
可能中国人没想到的是:复兴和崛起大业还没真正完成呢,怎么这样的事情和问题就开始出现了。其实,今天我们真正要解决的问题已经不再是“能否崛起?是否会复兴?中国梦能否实现?”尽管还需要很多努力,但这些已经都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并且也是任何力量都不可能阻挡的事情。真正的问题是:我们崛起以后,复兴以后,中国梦实现后该怎么办?很显然:难道中国梦实现以后,就可以放心地睡大觉了吗?当然不是。
美国只是当前的威胁,很快将成过去时
所以,我们今天看起来老是与美国吵架吵得天翻地覆,其实,如果真正精通历史的话,就应该以同情的心态看待一个即将离任的人类文明总统,在其任上作最后一番表演。我们应该深刻思考的问题是从过去所有的工业文明波峰承载者身上认真地总结经验教训——他们有哪些是可以学习的,有哪些是不该学,需要作为教训记取的。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这个即将上任的人类文明新总统,在任上做得更好一些,任期更长一些,成就更大一些。
制造业能力是核心——其他工业文明中心是怎么衰落的?
工业文明最重要的核心是工业研发和生产能力,尤其是制造业能力。有新的国家在经济上崛起并不是问题,例如,中东富豪们仅靠石油资源就可挤入全球人均GDP排名前几位,但无人认为他们有资格成为人类工业文明的中心。回顾所有曾经崛起的大国,它们的成就的辉煌程度,以及崛起时间的长短,是与其工业能力成正比的。其文明的衰落,也是从其工业研发和生产能力衰落开始的。如果紧紧抓住自己的工业能力,即使工业文明的中心转移走了,依然可以拥有很强的内在能量和国际地位。例如,欧洲早已不再是工业文明的中心,但德国等国家依然拥有很强的工业制造能力,所以在今天依然有很强的内在经济和科技动能。而欧猪国家无一不是在崛起的时期就过度依赖贸易和金融等非工业领域的收入。今日美国的衰落,同样是没有重视紧紧抓住工业制造能力,经济越来越泡沫化造成。特朗普高度重视制造业,极尽全力拉一些大企业在美国投资,可以说是非常明智之举,可惜已经太晚了。
经济泡沫化的诱惑是很难抗拒的。当你可以用收美元铸币税的各种套路轻易地剪全球羊毛,赚取巨额暴利的时候,很难再把做苦力发展工业放在眼里。尤其是掌握话语权的资本力量被泡沫化的逐利动机吸引,本身就有意将工业能力转移到国外时,泡沫化进程就更难阻止了。如果一间房子放在那里不动,一年涨价的收入都比做一个工厂的收入还多,谁还愿意辛辛苦苦地去做工厂?
因此,要实现我们前面所述的目标,就得从三个方面入手:
坚决阻止中国的经济未来走向泡沫化。战胜人类自身对经济泡沫化的贪婪是很难的——真的很难、很难。战天斗地都很容易,但战胜自己天性的弱点,战胜自己的房子坐着不动就能赚大钱的极度诱惑却很困难很困难。等中国军力强大了,要战胜自我通过美式的强力诱发金融危机打劫赚取暴利的诱惑更加困难。
永远将制造业放在经济发展的核心地位。
阻止其他国家制造业超越中国。
第1个工作现在已经在做了,习大大说房子是用来住的,这句话真的很伟大。为什么说雄安新城是千年大计?想在工业文明波峰的位置上待1千年,就得抑制房地产泡沫1千年。这是涉及到中华文明复兴时间长短的问题。
第2个现在也在做了,不再详述。
关键问题是第3个。这个问题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是会不会有其他国家的工业能力未来超过中国?另一个是与上面第2个有关的,中国自己能否比其他国家工业能力发展得更好。只要自己做得更好了,就不会被其他人超过。
印度制造业能力有可能超越中国吗?
最近我之所慢慢释怀了,是因为对印度制造业能力发展最核心的一些问题想明白了。也通过大量数据验证了我的判断。印度近20年前开始经济改革,软件业、医药、电信等行业发展得不错。他们很早就想发展制造业,2005年出台了制造业振兴计划。但时至今日,不能说一点成绩没有,但相比中国改革开放后制造业一日千里的发展速度,印度的制造业发展可谓一波三折,缓慢如牛。
图1 1948-2016印度制造业增加值增长率。 数据来自印度经济分析局(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
从图1数据可看到,印度制造业在其启动经济改革,经济发展算是不错的近20年来,增长率极少能够勉强超过5%,而且还有很多0到-5%负增长。对比一下1990年以前还有很多年份两位数的增长率数据,印度经济改革之后制造业不仅没有改善,看起来反而是变得更差了。与此相对应,其制造业创造的GDP在整个GDP中的占比,从1990年的17.3%持续下降到2016年的只有11.7%。如果单看这个比例,这已经是高度发达国家的内部经济结构了。
图 2 1948-2016中国工业增加值增长率。 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
从图2可见,中国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率长期维持在10%以上,甚至20%-40%这种需要用“狂暴”等词汇来形容的增长速度区间,只是近几年的确有所下降,但也从未低于过零,低于5%的时侯也比印度低于零的机会还少。深圳等城市在工业化初期150%以上的工业增长率也出现过。像现在新能源车200%以上的全行业增长率也不鲜见。2015年的1.13%就算是近40年来最低的增长速度了。印度制造业增加值增长速度的上限,是中国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的下限。两者之间显然属于是“天壤之别”。
中国工业增加值在GDP构成中的占比,从1979年的43.6%到2015年的34.3%,长期在40%左右波动,只是近期在缓慢而稳步地下降。中国现在GDP总量是印度的5倍以上,工业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是印度的3倍。因此,中国经济增长不仅速度高,而且是比较扎实的。甚至很多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过于“实”了,“第二产业占比过大,第三产业发展不足”长期被当作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来讨论。但另一方面,这也体现了中国经济增长是真正的工业过程,而印度最近几十年的较快经济增长速度,并不是一个显著工业化的过程。
当然,印度的“制造业”统计口径,与中的“工业”之间并不完全一致,但丝毫不影响总体分析的结果。
印度制造业为什么不行?
以上印度数据分析带来了两个需要解释的问题:
一是为什么印度在发展制造业上困难重重?
二是为什么在经济改革之后这个问题居然更加严重了?1990年之前,印度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还多数年份保持在5%以上,而改革之后就很难超过5%了。需要注意的是,这是在印度政府不断地大力推动,整个印度社会也在大力宣传“Made in India”的过程之中发生的。
印度女歌手Alisha Chinoy以“Made in India”为主题曲出了专辑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t1324ndkpx5&width=500&height=375&auto=0
歌还是很好听的,但只是一首歌而已。在中国Made in China没任何人唱歌,输出的只是产品。正如视频中所体现的,能够大规模地Made in India的目前看来还是只有印度人。这是一些所谓的经济学家们提到的印度年轻人口比例更高优势唯一能展现出的“人口红利”
只有对印度深入了解后才会明白,其原因就在于不可思议的“印度价格”和“印度时间”。
正常情况下,工业文明的之所以呈现波浪模型,是因为前一个工业文明的波峰不断发展之后,包括劳动力等在内的生产要素成本就会不断上升。当上升到一定程度后,就会与下一个潜在发展国家之间形成过于巨大的差异。这相当于制造了一个“堰塞湖”,随着生产成本的水位落差越来越大,聚集的发展势能也越来越大。当到了某一个时点,作为后继的国家通过改革等措施打开堰塞湖之后,上一个波峰国家的生产能力就会不可遏制地向后继的国家转移,引发后继国家的工业革命。
但这有一个潜在的前提,后继国家的生产成本虽然很低,销售的产品价值也会较低,从而才会有竞争力。另一方面,以很低的价格销售也得有利润,这样其自身的工业发展才会不断获得积累。但是,设想一下出现这样一种情况:虽然后继国家的生产成本很低,可是销售价格更低,低到根本无法产生利润。同时,上一个工业化国家虽然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可是产品价格依然可以通过规模效应、产业聚集等因素还是维持在较低的产品价格,这种情况下潜在后继国家就没法承接上一个国家的工业生产能力转移。中国和印度之间形成的正是这种情况。
特殊的印度价格使印度工厂极其难以获得足够长期持续的利润,这使从事工业生产很难有积累性。一方面,因为“印度时间”导致的生产投资从开工到投产的周期过长,这使时间和市场风险的因素极大。另一方面,因为印度价格的存在使得工厂生产的产品价格极低,难以在投资回收期内获得合理的利润。这是为什么印度经济改革之后,对外贸易更加开放了,印度制造业的日子反而更难过了。因为不仅中国价廉物美的产品进入印度抢占了市场,更重要的是中国价格给了印度市场工厂产品的价格标杆,印度制造的产品必须比已经是低到让欧美公司发疯的低价还要显著更低的时候,印度制造的产品才能卖出去。这种情况就使印度制造的空间被极大地压缩了。这是1990年印度经济改革之后为什么问题反而更严重的关键原因所在。
UTL(United Telecom Limited)曾是中兴的伙伴,就是前面文章中曾经讲过找中兴报销几年前工程师几个卢比餐饮费的那个公司。最初与中兴合作的时侯,他们自己就已经有能力开发生产早期的2000门纵横制交换机,并在印度曾经有一定的市场。虽然这个技术水平很低,但这表明他们是有研发生产能力的。如果有自己的市场支持,不断在市场中获得合理利润并持续提升能力,是完全可以发展到与中兴华为公司相竞争程度的。日本和韩国这样狭小的市场当年都足以支持富士通、NEC、LG等通讯设备公司出现(这些公司早已经被中兴华为全干光啦),更别说是10亿级市场的印度了。但在与中兴合作后,他们自己的全部研发生产能力就彻底废弃了。到现在,印度通过10多年通讯服务业的爆炸性发展,电话用户量已经突破10亿,但在这个如此庞大的市场进程中,却没有出现任何本土的通讯设备研发生产企业。事实上,在这个领域印度已经不可能再有机会了。浪费了一个如此好的通讯制造业发展的机遇,其他发展机会更是如此。
中国手机业的发展过程是,最初引进OEM生产国外品牌的手机。然后在2000左右中兴开始深度地研发自己的手机技术,并发展出大量山寨手机厂家。到现在华为已经连核心的手机芯片也可以研发生产了。而印度市场发展过程中,最开始是欧美品牌的手机,然后是中国品牌的手机。此后印度本地品牌手机大量出现,其实都是来自中国的手机简单贴牌。印度本地企业也想加深本地的制造甚至研发,但结果是现在直接采用中国品牌的手机市场占有率又越来越高,本地品牌占有率不断下降。因为即使在本地进行简单地贴牌和加工,都只会增加成本和价格,难以与已经低到底部的中国手机在价格上相竞争。
劳工法并不是问题
无论是网络文章还是中国学术界,都将印度的劳工法作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来提,认为它是阻碍印度制造业的最大障碍之一。这都是没真正了解印度的学究们和普通大V们坐在家里的想象。他们都没有真正雇佣过印度劳工,怎么知道它们问题有多大?我是雇佣过,实际操盘管理过印度劳工的。各个国家都有劳动法律问题,印度也有。但是,如果真有生意可做,真能赚钱的话,这些问题都是可以找到解决办法的。印度有那么多企业,都有同样的劳工法问题,他们不是活下来了吗?问题总比办法多。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如果劳工问题很麻烦不好解决,你可以通过劳务外包,将一些用工需求转到劳务外包公司去。这种外包的劳工在合同企业里干活,理论上他们不是该企业的员工,也不直接发给他们工资,不负责他们的任何保险等问题,这些全是通过外包公司解决的。这样就把所有劳工法律问题基本上全屏蔽掉了,不管它们有多复杂。他们在企业里干活只是完成劳务外包公司的合同。如果你对任何员工不满意,马上可以让他们走人,让劳务外包公司换一个人过来。
即使直接雇佣的员工,也不是说就一定有多么大的克服不了的障碍。按劳工法律规定加班一定要有加班费的(在中国也是如此),但中国公司的企业文化就是有大量免费的加班,中兴华为更是如此。当年我在任中兴印度公司CEO时,很多印度本地员工也逐渐学会自愿地免费在公司加班了。人都是可以改变的,印度人也一样。无论劳工法多么麻烦和复杂,都有当地的顾问公司或律师很精通该如何解决和处理相应的问题,他们有的是解决办法。最大不了就是辞退不合格员工的时候多一点补贴而已,这也就是一个只要花钱就能解决的事情。但凡只要花钱就能解决的,它就不是真正的问题。真正的问题是没钱——如果你在印度开厂根本赚不了钱,那就任何事情都成解决不了的问题了。
可能还有人问为什么印度不能像中国一样发展两头在外的转口加工贸易,这样销售市场在外,不就不会受印度价格约束了吗?表面上的道理是这样,但更大的障碍是有钱也解决不了的问题——印度人的时间观念,可以把任何好的投资建厂项目永无止尽地拖下去,直到拖死为止。另外一方面是上一个问题拖累的——本地配套的缺乏。不要认为中国的转口加工贸易是一下子就可以发展起来的,很多企业愿意把加工厂办在中国,并不仅仅是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工,而且要利用中国的本地配套能力。中国在发展加工贸易的过程中不断强调本地配套,也就是国产化率,中国也的确有条件发展越来越强的本地配套能力。这样就算一开始本地配套不足,人家也对未来有盼头,投资不就是投未来嘛!如果苹果公司想把组装厂搬到印度去,首先十年八年能不能把厂子建起来都是问题。本来投资建厂是准备生产iPhone4的,市场上iPhoneX都快淘汰了,印度生产iPhone4的厂子都未必能投产。退一万步说就算总装厂建起来了,本地除了包装盒,连根线都没法配套生产,更别提需要模具的机壳。芯片、电子原器件、更上游的模具生产等更是想都别想了,所有原配件全都得从中国进口,这怎么可能会有经济性?更要命的是你没任何盼头,在你有生之年别指望能解决本地配套问题。这哪里是利用印度的低价劳动力,纯属是降低效率给印度人白送钱去了嘛!
中国能赢的真正高明战略
只有明白了以上道理,才会清楚地知道中国明智的长远战略到底是什么。网上很多人吵吵中国应当限制与印度的贸易,尤其应当限制支持印度基础设施建设的贸易。这种观点纯属对印度完全不了解想当然的观念。同样是出于阻止印度在未来成为中国对手的战略目的,我们强烈建议的策略却是一定要大力发展与印度的贸易,尤其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设施建设的贸易。就算赚钱不多(当然绝不能赔钱)也要大力开展这种贸易。如果当年我所在的中国通讯设备厂商中兴与华为完全不进入印度市场,不帮印度发展通讯基础设施,因为欧美公司产品价格的高企,这十多年印度本土一定会生长出可以与中兴与华为相竞争的通讯设备厂家,并且与中兴华为在全球展开激烈的竞争。因为印度极低的价格,中兴与华为公司现在就会面临破产的境地,也根本谈不上手机核心技术的突破。整个手机领域也会被印度公司全面攻破。如果中国不帮印度建设水坝、道路、高铁,印度公司在这些领域的生产设备能力就会通过本地项目需求成长起来,并反过来在全球市场与中国公司竞争。任何领域,只要中国公司不进去,最终印度都将在这个领域产生出可以与中国公司竞争的强大对手。我们不担心印度的酒店业、软件代工业、旅游业、文化产业、矿产等领域赚钱,甚至到中国来赚钱。但如果印度制造业发展起来,中国企业就算不会马上完蛋,至少也会面对真正的强力价格战对手。一个没有制造业的印度,就不可能成为中国真正的对手。即使它的GDP发展起来了,也与中东那些大佬们差别不大。
理解了这些,就知道那些表面看似爱国的愤青们害国到什么程度了。
这样说是否意味着中国可以完全高枕无忧了呢?也不是。请看后续文章:“印度对中国真正的威胁是什么?”
汪 涛
独立学者,天使投资人,多家孵化器创业导师。
曾为中兴通讯国际市场管理体系的奠基者,
现为北京数码视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际投资总裁。
著 作:
《通播网宣言》
《即将来临的粮食世界大战》(即将出版)
《纯电动拯救世界》(即将重新出版)
《科学经济学——看见看不见的手》(即将出版)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